top of page
█ 課程大綱:
⭐第一堂課﹣混音的預備知識(前半),Fader 1:Stem mix(後半)
作業:取得Stem mix音量平衡 ※思考Stem mix中文對應
說明:首堂課主要是幫助學員們有效的統整音軌。Stem mix這個名詞是混音後期的一道處理,稍微有接觸過混音或母帶工程的人應該有聽過。石田的教學方針最特別的是由簡至繁,不受到混音流程的限制,透過Stem mix入門,非常容易理解前期單軌處理的控制與重要性。
⭐第二堂課﹣ Fader 2:對比式、排序追加法
作業:取得Fader音量平衡
說明:繼第一堂的群組音量平衡之後,第二堂課將開始著手各個分軌。用Fader來控制音量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技術,也因如此,通常混音的教學更重視在效果器的處理,但其實音量才是混音中最重要的環節。經歷微調音量的訓練後,之後在操作效果器時將更能精準、有效率的判斷各個參數背後的變化。
⭐第三堂課﹣ EQ 1:五區段分割法:超低頻段~中低頻段解析
作業:EQ超低頻段~中低頻段處理
說明:第三和第四堂課將會開始使用效果器。EQ在中文被譯為「等化器」,其實就是各個聲音頻段的音量控制,透過音量調整把樂器的音色雕塑成理想的狀態。 在EQ的第一堂會從低頻開始說明,也就是Low cut的操作,Low cut顧名思義是切除掉不要的低音部份,乍看單純,其實每一個樂器音軌的特性都不同。石田流的方法將讓學員把Low cut的操作變成一個反射性的習慣,在合併所有音軌時能夠有最佳的一體感。
⭐第四堂課 EQ 2:五區段分割法:中音頻段~超高頻段解析
作業:EQ全頻段處理
說明:EQ的第二堂著重於控制音色的部分。這個流程為所有效果中最能夠感受到操作前後變化的項目,好比貴重的原料若沒有透過拋光,就無法展現出該有的光澤。上完這堂課之後,就能知道一般在CD中聽到的音色是怎麼調整出來的,並讓音樂作品呈現高級的質感。
⭐第五堂課 Comp. 1:Limiter、compressor解析
作業:EQ全頻段處理+Limiter
說明:動態系效果器為混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,此堂課首先將以簡化過的 Compressor、Limiter來解說其運作原理,而後帶領學員體驗Compressor內不同參數造成的聲響變化。究竟該如何壓才合理且有效果甚至不破壞聲音的品質,在此堂課中將有詳盡的解說。
⭐第六堂課 Comp. 2:聲音構成-Attack & Body
作業:EQ全頻段處理+Comp.音色調整
說明: 「Compressor實際上是製作音色的效果器」,對於剛接觸混音的學員而言,這句話聽來也許很不著邊際,然而音壓的調整只是其初步的表面功能,Compressor真正的精華乃在能對聲音的「頭與身」做細部雕琢,這過程將會明顯地改變聲音的性格,對於樂曲的演出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⭐第七堂課 Vocal細部處理:DeEsser,optical comp., 子母音處理
作業:全軌混音
說明:Vocal可說是在歌唱曲中最重要的角色,要如何使Vocal醒目卻不突兀,又能與其他樂器融為一體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⭐第八堂課 Groove、Side chain、Automation (Fat&tight)
作業:Groove、Side chain、Automation
說明:混音與Groove怎麼會有關係?混音對Groove的影響確實不如節奏型態、 音長、與演奏力度變化,但是透過混音讓節奏樂器組彼此融合來增強Groove的感受卻是可行的。此外,這堂課也會探討Automation的重要使用方式,透過 Automation來使樂曲演出更具張力與表現力。
⭐第九堂課 作業評鑑(實戰工作經驗分享)
說明:老師分析自身工作經驗,如何成為好的混音工作者
█ 老師介紹
-石田流混音系統教學導師
-小學開始接觸鋼琴與Yamaha electone ,對音色、編曲和日本配樂有強烈興趣,高中畢業即展開海外求學的歷程,畢業於
-京都龍谷大學日本語別科(OSM)OSA SCHOOL OF MUSIC 作曲編曲科
-University of Kent, Music of Technology
-(TSM)Tokyo school of Music 研究科
曾任教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、長榮大學媒體系應用音樂課程,現為Sago New Material Guitars 海外經理。
bottom of page